西安心理咨询-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      西安心理咨询电话:029-87889380 | 西安心理咨询范围: 西安心理咨询 | 学生心理 | 婚恋心理 | 企业EAP心理 | 厌学心理
YC03
YC02
地址:西安南稍门十字东北角泛美大厦B座2405号
热线:029-87889380 18691886773 13772131982
乘车:12、26、46、31、14、40、215、323、36、258,地铁2号线南门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家庭教育课程 >

数字时代 我们怎样和“00后”一起成长

编写: 时间:2016-12-15 点击:
咨询预约: 87889380 13772131982 西安心理咨询专家 - 郑老师为您排解各类心理问题
咨询范围: 青少年心理 婚姻情感心理 企业员工心理 职场心理 心理养护
专家提醒: 遇到心理问题,及时咨询心理专家,尽快解决心理问题能够让自己很快进入健康,阳光的生活

[摘要]“幼儿园时期,44.1%的孩子开始玩网游。小学中年级学生周末玩电子媒介的平均时长达63.57分钟。91.8%的初中生使用QQ...

 

“幼儿园时期,44.1%的孩子开始玩网游。小学中年级学生周末玩电子媒介的平均时长达63.57分钟。91.8%的初中生使用QQ(一种即时通信软件)。面对网络欺凌,9.7%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和21.8%的初中生选择直接对骂……”

这些调研得来的数字,让张海波陷入了深思:互联网时代,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风险与机遇?面对儿童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张海波是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少年宫副主任,为全面了解儿童媒介使用行为,从2014年9月至今,他所在的广州少年宫联合北京、上海、西安、南京等全国18个中心城市的少年宫,向这18个城市的3万多名儿童(3—14岁)及其家长发放问卷2万份,回收有效问卷15646份,同时采用了个人访谈、小组访谈、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在调研的基础上,张海波及其团队发布了《互联网+时代儿童的在线风险和机遇——中国青少年宫儿童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状况报告(2014—2015)》,努力揭示出“00后”儿童的数字化成长轨迹。

“00后”的“小玩家”和“小创客”

在幼儿园时期,“00后”儿童的三大媒介(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的接触率就已超过80%。

“幼儿园时玩QQ、三年级时可以自己下载游戏、五年级时拥有了自己的手机和微信账号。”谈起自己的数字媒介使用情况,北京男孩刘鑫(化名)认为自己使用这些媒介并不算早,而且爸爸妈妈也支持自己上网。

在表达方式上,刘鑫最喜欢用QQ,因为“可以直接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需要有顾忌”。同样来自北京的孟杨(化名),是一名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她此时已经会用微信,会上网看视频、传照片,会用电脑和手机玩网络游戏了。

“随着数字媒介在家庭中的普及,‘00后’一代是这个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张海波用“滑一代、微一代、搜一代、游一代、秀一代”5个词总结了“00后”儿童的特点。他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看电视、课外书的时间逐渐减少,而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媒介的时间却不断变长,到初中时手机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媒介了。

“儿童成长轨迹基本上是两年一个节点,每个阶段儿童的心理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我们将3—14岁的儿童分成了5个阶段,分别统计各个阶段的儿童数字媒介的使用行为,以准确地描述‘00后’儿童的数字化成长轨迹。”张海波说,“从调研结果来看,‘00后’儿童的数字媒介使用呈现‘三级跳’的特点。”

在幼儿园时期,“00后”儿童就具有较高的媒介接触率,三大媒介(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的接触率已超过80%,分别达到91.8%、83.4%和80.6%,其中44.1%的幼儿园孩子开始玩网游。

“玩游戏是幼儿使用媒介的重要功能,甚至在他们尚不会交流时,他们已经开始滑动屏幕切水果了,有不少是3岁的小玩家。”张海波说,儿童玩游戏越来越低龄化,他们自主选择性强,甚至会向父母要钱打游戏,也会积极加入各种联盟工会等虚拟社团。

而在小学时期,儿童初步发展到和成人使用行为相差不多的“用户”阶段。“调查显示,近半数小学中年级学生拥有自己的QQ,近半数儿童拥有社交媒体账号,并且开始玩大型游戏、社交类游戏,35.8%的儿童在网上发表内容,23.1%的儿童拥有网友,更有8.3%的儿童拥有陌生网友。”张海波说。

而到了中学时期,儿童新媒介接触和使用技能进一步提升。张海波在调查中发现,初中生拥有QQ的比率达91.8%,90.0%的儿童加入了QQ群,其中46.4%的儿童加入了6个以上的QQ群,81.8%的儿童拥有了自己的社交媒体,28.6%的儿童拥有了自己的“粉丝”。

“在数字世界,儿童走在父母前面”

在上网知识方面,65.4%的儿童和70.9%的父母认为现在的初中生懂的比大人多。

“儿童到初中时,因更积极地使用新媒介,使得他们在屏幕上‘数字世界’中的娱乐、交往、学习和表达等各方面,都开始超越成人,在数字世界中,儿童走在大人前面。”张海波说。

“我自从有了这个平板电脑之后,基本上就是用三大类型的软件——游戏类、拍摄类、QQ微信聊天类。”志志是广州市一名小学5年级的孩子,一年前开始用美拍(一种短视频网络社区)。

“我在美拍上学到很多东西,后来就爱上了拍美食。这是我第一次获得最多点赞、最多次播放次数的一个视频。点赞的次数多,评论也很多,总共被播放了16847次。有时候打开这个美拍一看,有很多名人点赞,这让我感到特别高兴。”志志骄傲地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像志志一样喜欢社交媒介的儿童越来越多。调查显示,小学中年级时,近半数的儿童(47.5%)拥有自己的社交账号,其中超过35.8%的儿童在网上发表内容;而到初中时,81.8%的儿童拥有自己的社交媒体,其中有64.1%的儿童会在网上发表内容,28.6%的儿童在社交媒体上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粉丝”。

“他们发布信息、创建自媒体,在社交方面表现突出。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再只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和使用者,还是信息的传播者、创造者。”张海波介绍说,他们在调研中观察到,相较于儿童媒介使用能力的不断攀升,他们的父母在媒介使用行为上存在停滞和固化现象。“儿童在数字化技能的很多方面都超过了他们的父母,家庭中出现了一种数字鸿沟现象。”张海波说。

“他们打开文件夹一个一个地删,我告诉他们可以整个一起删,但他们还是不听我的。”家住北京的阿宁,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在她的眼中,自己懂的比爸爸妈妈都多。阿宁的母亲也认为孩子学东西特别快,“出现一个新游戏,她都不用看说明,直接就可以上手玩”。

“在娱乐和交往方面,儿童普遍比家长使用媒介时间长而且主动性强,特别是网络交友。”张海波说。参与调查的初中生样本中,有57.2%的儿童有陌生网友,而家长有陌生网友的仅为39.1%。

调查人员发现,随年龄增长,儿童和家长普遍认为,在上网知识方面,孩子懂得的比父母越来越多。在小学低年级时,有12.9%的儿童和14.9%的家长认为儿童懂的多,而到初中时,已有65.4%的儿童和70.9%的父母认为孩子懂的比大人多了。

“有什么不会的问题,我基本上都是上网求助百度。”阿宁说。而在她妈妈看来,“阿宁可能是觉得我帮不了她太多,所以她不会问我”。

在腾讯科技公共战略研究部总经理司晓看来,“00后”家庭的数字鸿沟和亲子关系调查,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沟通和成长有很大的积极的作用。但事实上,从初中开始,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孩子“上网找答案”就超过了“求助爸爸和妈妈”。而使用电子产品遇到问题时,30.1%的孩子会选择自己看说明书,而不是问他们的父母。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特提出了‘后喻时代’的概念,就是小孩反过来教大人。现在看来,数字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更新速度快,需要大人和小孩一起学习。甚至在很多方面,大人要反过来向小孩学习。”在张海波看来,在后喻时代,大人要调整好心态,一方面要放下传统的知识权威的架子,有什么不懂的,要和孩子一起探索、学习、研究;二是家长也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关注潮流文化,要努力和孩子保持同步,这样才能有效沟通、引导。

“新媒介加速了儿童社会化进程,拓宽了孩子学习的渠道、领域,增加了孩子交往的范围,提供了更多元便利的娱乐方式。所以,今天的孩子有可能比之前的孩子心理更成熟,自主学习能力更强,信息知识更丰富,交往更积极主动。”张海波认为,这对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现在更需要学习和改变的是家长。

不良信息和网络欺凌影响儿童身心健康

超过60%的家长没有为孩子筛选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应用程序。

“家长与儿童如何协商管理媒介使用,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媒介使用行为的影响等,都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卜卫说。

在调研中,张海波发现,在儿童使用新媒介时,家长们普遍存在着各种担忧,但在处理方式上却各不相同,“一些家长要么简单粗暴,要么放任自流”。

小学四年级学生阿峰认为父母做法十分强硬:“说不让我玩就不让我玩,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而阿峰的家长则认为:“不是说所有时间都不让他玩,但不能让他沉迷于网络游戏。”为此,阿峰家里并没有给他提供一个可供支配的电脑。

不过,也有父母陪着孩子一起玩,甚至为孩子玩游戏提供金钱上的支持。研究人员发现,从幼儿园时期,就有大约2.4%的儿童在玩游戏时获得过父母金钱上的支持,而到初中时这一比例升至5.8%。

“71.5%的家长主要怕玩游戏耽误学习,另有68.7%、66.1%、47.8%的家长担心孩子上网会影响视力、接触不良信息、交上坏朋友。”张海波说,儿童上网还存在隐私泄露、网络欺凌等风险。

“根据用户举报的数据来看,儿童上网常见的挑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网络存在的各类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赌博等,在儿童辨识力不高的情况下,可能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二是网络视频娱乐资讯、游戏等趣味性较强,儿童在自制力欠缺、未获得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可能沉迷其中;三是在使用网络社交软件过程中,可能间接接触到不法分子,受到网络欺诈等不法侵害。”腾讯安全管理部副总监冯凌云说。

“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来考察儿童的隐私保护意识:‘如果在网上要你填真实资料,你会怎么办?’从填写的结果上来看,儿童隐私保护意识不强。”张海波说,只有32.5%的孩子会先询问父母意见,2.9%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和10.5%初中生选择“直接填写真实资料”。而针对“网上遇到不良内容,你会和父母说吗”这一问题,有近90%的幼儿园孩子、35%的初中生选择“会爸爸妈妈说”,还有近28%的初中孩子选择“谁也不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遭遇网络欺凌的比例也不断攀升。小学时期,大约有3.5%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表示被同学或朋友在网上恶搞过,到了初中这一比率增至18.3%。当在网上被人骂时,9.7%的小学低年级儿童选择直接骂回去,这一比率到了初中升至21.8%。

“前不久网络上发生的小学生骂战,让不少家长大跌眼镜,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与家长不无关系,家长在孩子上网上既没有做好榜样,也没有把好关。”张海波说。

从统计结果上看,61.7%的家长没有为孩子筛选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应用程序,67.7%的家长并没有与孩子约定玩游戏的时间和内容,而有近一半的家长不是自己孩子的QQ、微信好友。而在许多孩子的印象中,爸爸妈妈在家里最喜欢玩手机、玩微信、网购,但不怎么看书。孩子们遇到学习问题问父母的比例也越来越低。

成人没有成为儿童使用新媒介的表率

一些年轻父母自己在家里整天玩手机,但一看到孩子玩电脑就指责。

“不同的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会对儿童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从整体样本的调查结果来看,现在父母在儿童使用新媒介的示范和引导方面做得很不够。”张海波说。

“调查发现,有42%的家长陪孩子玩游戏,这是一种好现象。这种开放的态度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也能有效控制游戏时间。”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部主任堵力说。

不过,仅仅是陪玩仍然不够,今天的父母还应做孩子“数字时代的榜样父母”。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一是要求父母在屏幕前陪伴孩子,和他们一起娱乐、学习、玩游戏。二是约定。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比如把手机、平板电脑交给孩子时要约定玩的时间、玩的内容。三是示范,家长平时在家里要注意自己的媒介使用行为,现在有些年轻的父母,自己在家里整天玩手机,但一看到孩子玩电脑就指责,这就是很坏的示范。”张海波说。

“网络使得儿童能够更便捷、平等地获得资讯,有助于消除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域之间的信息鸿沟,并丰富少年儿童的娱乐和生活,但由于儿童辨识力不高、自制力欠缺或未获得有效的引导,儿童在线也会遇到一定的风险。”冯凌云说,“为此,腾讯公司积极配合国家‘护苗行动’,在青少年使用较多的产品平台优化防控策略,设置防沉迷机制,尽量减少儿童在线风险。”

“首先,要将网络安全和媒体素养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的必修课、通识课中,同时政府应出台保障儿童网络安全和提升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一方面为儿童网络安全和媒体素养教育提供各项保障,另一方面则对涉及儿童的网络犯罪行为加强监管打击。”张海波说,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和法律保护,是儿童在线安全的基础。

张海波同时认为,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采用多元形式普及“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知识,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体形成合力,对构建健康文明的网络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只是儿童,成人同样需要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张海波认为,作为互联网时代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技能,这项教育是终生学习的内容。因此,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利用青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各种社会公共单位,在学校、家庭、社区普及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记者 董鲁皖龙)

【专家观点】

全民性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可缺

孩子们有着好奇的天性,当父母在开电脑上网时,不到1岁的幼儿也会爬过来,在电脑上乱摸乱按。我那1岁半的孙女,看到电脑就以命令式的姿态大声嚷嚷“开”,看了一会、玩了一会又下令“关”。现实如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尖锐问题就是,对孩子们的上网行为怎么看,是一味封杀,还是无限放纵?

笔者认为,家长、教育者、管理部门都要以适应互联网发展的心态,明晰新形势下青少年儿童成长的路径,形成日常正规教育与网络教育互相涵接、互为补充的新思路。互联网的传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回避是回避不了的。面对现实,顺势而为,才是正道。

许多事物有两面性,利弊兼有。孩子们广泛接触网络的网游行为也是如此。网络可视性、娱乐性、趣味性很强,很容易吸引孩子。过早上网网游,会使自制力欠缺的孩子们沉迷其中,并对其他事情缺乏兴趣,不仅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在网络中加入各种虚拟平台,结交一批陌生网友,辨识力弱的孩子容易受混迹其中的一些不法之徒的诱骗。网络语言的滥用乃至网络暴力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有的孩子从小就在网络上学会了粗话,互相用脏话对骂。网络上的不真实和对历史的歪曲、不规范的用语等,都会对孩子们知识的掌握和道德培养造成负面影响。长此下去,不利于孩子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互联网给孩子们学习、生活、成长带来的新变化、新动力。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学生几乎把精力都专注于升学考试,动手能力差、创造力弱。孩子们经常上网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现状,弥补了应试教育的不足。互联网对孩子们知识的传送乃至智力的开发,给孩子们日常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利,让孩子们走出书斋参与社会活动、拓展视野等积极作用是前所未有的。玩中出智慧,出创造力。综观当今孩子们成长的过程,可以看到网络行为已成为他们成长的重要轨迹。有的孩子幼儿园时候玩QQ、三年级的时候可以自己下载游戏、五年级时拥有了自己的手机和微信账号。这种现象是孩子们“早当家”的表现,他们在社交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培养了自尊自立的意识。这对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是非常宝贵的。

然而,毕竟少年儿童的自控能力弱,不能不管。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正确的做法是顺势而为,积极引导,尽力做到利多弊少。有几个方面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其一,尊重孩子的志向和选择,主动介入引导。不能老下令不准孩子们上网,而应规定适当的时间进行。如果只是家里封住了,就有可能跑到别处,更容易发生问题。而且,封杀的办法使孩子萌发对立情绪,失去了温暖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时家长还要与孩子一起上网,告诉他们应注意的问题。孩子们对互联网技术的掌握,上网的熟练程度,往往高过许多家长。为获得孩子的信任和支持,家长应放下身段,以向孩子学习的态度参与进去,掌握情况,及时引导。

其二,有关部门和机构要认真调查当下青少年儿童上网的情况,心中有数才能恰如其分做好网络管理。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少年宫副主任张海波联合北京、上海、西安、南京等全国18个中心城市的少年宫,通过问巻等方式进行了调查。他们的调查比较全面、客观,给人启迪,很有指导意义。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再到高中,情况都是不同的。每个阶段的经历、心理活动、上网的习惯等都有变化,城市与农村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各地都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开展调研活动,以便对症下药,完善规章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其三,学校也要加快互联网化的进程,渗透到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积极性。条件具备的学校,老师还可以主动地渗透到学生的社交平台上,与他们交友交心、释疑解惑。掌握网络的主动权,才能有教育、引导学生的主动权。

其四,开展从儿童开始的全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张海波团队对广州的青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的教育是抓得比较早的,不仅有培训活动,还编写了一套教辅材料。这些材料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有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来阅读的,还有适合从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老师阅读的。这种分层次学习、训练的做法,值得总结推广。

全民性的媒介素养教育同样不能忽视,成年人具备了媒介素养,才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面对孩子们纷纷网游的浪潮,我们强调的顺势而为,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认真开展从孩子抓起的全民性的媒介素养教育

(责任编辑:西安心理咨询医生 - 郑敏老师)
------分隔线----------------------------
友情链接
在线心理咨询
热线电话:
18691886773

心理专家郑老师


微信公众号